中本聰是誰?他還活著嗎?神秘的比特幣創始人將於2025年滿50歲

神秘的人:可能是中本聰

2025年4月5日,標誌著被廣泛認為是化名的比特幣發明者中本聰的50歲生日。雖然世界第一的加密貨幣已經改變了全球金融,並在今年初達到超過109,000美元的歷史新高,但其創造者仍然神秘莫測。儘管擁有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比特幣,中本聰自2011年從互聯網上消失,留下了革命性的技術,但卻帶走了他們的真實身份。

這篇文章探討我們所知道的關於比特幣神秘創始人的所有事情,從他們象徵性生日背後的意義,到他們估計的財富,關於他們身份的主要理論,以及為何他們的匿名性在他們消失超過16年後,依然是加密貨幣世界的迷人話題。


主要摘要

  • 比特幣的創造者中本聰,在理論上將於2025年4月5日年滿50歲,雖然大多數專家認為這個出生日期因其與黃金所有權法規的象徵性聯繫而被選定。
  • 儘管在2011年消失,中本聰估計持有750,000到1,100,000枚比特幣,按當前價格估算約為638億到935億美元,使其可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
  • 中本聰的真實身份的主要候選人包括Hal Finney、Nick Szabo、Adam Back等人,2024年的HBO紀錄片中探討的最近理論則暗示開發者Peter Todd。
  • 中本聰的匿名性被認為是比特幣去中心化本質和成功的基石,避免了任何中央權威或影響的存在。
  • 比特幣白皮書於2008年10月31日發表,介紹了像區塊鏈技術和解決困擾早期數字貨幣的雙重支付問題等革命性理念。
  • 中本聰的文化影響超越技術範疇,進入主流認知,包括紀念雕像、服裝系列,甚至通過美國近期政策的官方政府認可。

中本聰50歲:2025年的神秘比特幣創造者

根據中本聰在P2P基金會的個人資料,他們於1975年4月5日出生,這表明今天正好是他們的50歲生日。然而,大多數加密貨幣專家認為這個日期是特意選定的象徵意義,而非中本聰的真實出生日期。

4月5日巧妙地提及了1933年4月5日由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簽署的行政命令6102,該命令宣布美國公民擁有黃金為非法。而1975年則指的是該限制最終被解除的年份,允許美國人重新擁有黃金。這精心選擇的出生日期顯示了中本聰的自由主義傾向和比特幣作為現代數字黃金——一種超越政府控制的價值存儲的願景。

對中本聰寫作風格和技術方法的分析表明,他們可能實際上比50歲年長。他們一直使用句號後採用雙空格的打字習慣——這是1990年代前打字機時代的做法——表明是一個在個人電腦普及之前就學會打字的人。此外,中本聰的編碼風格,包括使用由微軟在1980年代末流行的匈牙利表示法,以及用大寫C來定義類(在1990年代中期編程環境中標準)的行為,顯示了比特幣創立時已有數十年經驗的程序員。

根據早期比特幣開發者Mike Hearn所述,中本聰在2010年的一則比特幣論壇帖子中提到亨特兄弟在1980年試圖壟斷白銀市場的事件「彷彿記得一樣」。這種背景知識,加上他們的技術專長,使許多研究人員推測中本聰今天更可能是60多歲而非50歲。

中本聰是誰?比特幣背後的化名

中本聰首次出現是在2008年10月31日,當時他們在metzdowd.com的密碼學郵件列表上發布了一篇題為「比特幣:一種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的白皮書。該文件概述了一種革命性的數字貨幣,能夠在沒有集中控制的情況下運作,解決了困擾以前數字貨幣的「雙重支付問題」。

儘管在P2P基金會的資料中自稱自己是一名37歲的生活在日本的男子,但對中本聰寫作的語言分析表明,他們為完美無缺的英語,並使用了英式拼法如「colour」和「optimise」,因此他們不太可能是日本人。他們的發帖模式顯示他們很少在格林威治標準時間凌晨5點到11點之間活躍,這表明他們可能基於美國或可能是英國。

中本聰一直活躍於比特幣的開發至2010年12月,撰寫了超過500個論壇帖子和數千行代碼。他們最後一則已確認的通訊是在2011年4月,當時他們電郵比特幣開發者Gavin Andresen說:「我希望你別再把我當作一個神秘的影子人物,媒體只是把這轉變為海盜貨幣的視角。」不久後,他們將比特幣源代碼庫的控制權交給Andresen,然後完全消失了。

「中本聰」這個名字本身可能包含線索——有人猜測它可能來自四家技術公司的名字:三星、東芝、Nakamichi和摩托羅拉。也有人認為它在日語中大致翻譯為「中央情報」,促使一些理論指出政府可能參與了比特幣的創建。

比特幣白皮書:中本聰的革命性貢獻

中本聰最重要的貢獻是於2008年10月31日發佈的9頁比特幣白皮書。這份簡明文件介紹了一個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的概念,消除了對金融中介的需求。白皮書概述了比特幣的基本機制,包括區塊鏈——一種公共、分散的總賬,按時間順序及不可變地記錄所有交易。

在2009年1月3日,中本聰挖礦了比特幣區塊鏈的首個區塊,稱為創世區塊。在此區塊中嵌入了文本:「泰晤士報 2009年1月3日 銀行即將獲得第二次紓困」,引用了英國《泰晤士報》的頭條新聞。這個時間戳不僅證明了創世區塊創建的時候,也傳達了中本聰的動力:創建一個傳統銀行體系的替代方案,而該體系此時正處於危機之中。

除了技術創新外,中本聰最大的成就可能是解決了此前數字貨幣未能成功的「雙重花費問題」。透過使用一個工作量證明系統和分散化的驗證者(礦工)網絡,比特幣確保了相同數字單位不能被重複花費——這是一個首次實現數字稀缺性的突破。

在 SourceForge 上發布比特幣 v0.1 之後,中本聰繼續優化該軟件,並得到了早期貢獻者如 Hal Finney 和 Gavin Andresen 的幫助。他們一直是比特幣的主要開發者,直到2010年中期,隨後他們逐漸將職責移交給其他團隊成員。到他們於2011年消失時,他們已經建立了所有繼續定義比特幣的核心元素。

您可能還會喜歡:什麼是比特幣減半?加密關鍵事件倒計時指南

神秘的人:可能是中本聰

中本聰的錢包:未動用的數十億財富

通過對早期區塊鏈數據的分析,研究人員估計中本聰在比特幣的第一年挖礦了 750,000 到 1,100,000 個比特幣。考慮到比特幣目前的價值約為 $85,000(截至 2025 年四月),這將使中本聰擁有的財富在 $638 億至 $935 億之間,成為全球前 20 名富豪之一。這個傳奇的中本聰財富從未被動用,激起了中本聰要麼遺失了私人密鑰、去世或故意放棄財富作為對比特幣生態系統的饋贈的理論。

中本聰的財富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為它完全未被觸動。與中本聰挖礦活動相關的比特幣從未離開過他們的原始地址,儘管其價值驚人地增長。創世區塊地址本身含有不可花費的首 50 個比特幣,並且多年來收到了粉絲的額外捐贈,累積超過 100 個比特幣。

中本聰的錢包地址包含自2011年以來保持不動的 750,000 到 1,100,000 個比特幣。加密貨幣安全研究員 Sergio Demian Lerner 識別出早期比特幣區塊中的一種模式,現稱為「Patoshi 模式」,從而使專家能夠識別出哪些區塊可能是由中本聰挖的。此分析證實了中本聰持有的規模,並顯示他們故意減少挖礦作業,以給他人獲取比特幣的機會。儘管研究人員多次嘗試追踪這些錢包,中本聰的錢包仍是加密界的最大謎團之一,因為這些地址上的硬幣從未移動過。

如果中本聰真的將這些硬幣移動,可能會引發顯著的市場動盪。許多人推測這些硬幣未被觸及是因為中本聰丟失了私人密鑰、去世,或做出了哲學性的決定,將財富作為對比特幣生態系統的饋贈而放棄。其他人則認為中本聰保持這些硬幣不動是因為如果出售它們,可能會透過交易所的 KYC 程序或區塊鏈鑑識暴露身份。

2019年,一個有爭議的理論出現,研究人員提出自2019年以來,中本聰被懷疑有策略地套現早期比特幣。這些聲稱指出,2010年以來的靜止錢包,可能與中本聰相關,開始通過各種交易所移動小筆比特幣。然而,大多數區塊鏈分析師否認這些指控,指出交易模式不符合中本聰已知的挖礦地址,可能代表早期使用者而非中本聰本人。

比特幣減半

Hal Finney 是中本聰嗎?主要身份理論解釋

儘管記者、研究員和加密貨幣愛好者進行了多次調查,中本聰的真實身份仍然未知。然而,已有幾位候選人被認為有可能是中本聰:

Hal Finney (1956-2014) 是一位密碼學家,也是早期的比特幣貢獻者,他接收了中本聰的第一筆比特幣交易。作為一位具有豐富密碼學專業知識的密碼朋克,Finney 擁有創建比特幣所需的技術能力。他住在加州 Temple 城市,靠近 Dorian Nakamoto,且文風分析顯示他的寫作與中本聰的類似。然而,Finney 在於2014年死於 ALS 之前否認自己是中本聰。

Nick Szabo 是一位電腦科學家,他在1998年構思了「比特金」,這是比特幣的前身。研究人員的語言學分析發現 Szabo 的寫作風格與中本聰的驚人相似。Szabo 對貨幣理論、密碼學和智能合約有深入的理解,這完全符合比特幣的設計。他一直否認自己是中本聰,並聲稱:「恐怕你錯誤地認為我是中本聰,但我已經習慣了。」

Adam Back 創建了 Hashcash,一個在比特幣白皮書中引用的工作量證明系統。Back 是中本聰在開發比特幣時聯系的第一批人之一,他擁有所需的密碼學知識。部分研究人員指出編碼風格和英式英語用法的相似點。Back 否認自己是中本聰,但卡爾達諾的創始人 Charles Hoskinson 認為 Back 是最有可能的候選人。

Dorian Nakamoto,原名中本聰,是一位日裔美國工程師,於2014年被《新聞週刊》錯誤辨認為比特幣創建者。在被詢問關於比特幣時,他似乎確認了自己的參與,說:「我不再參與這件事,我無法討論,」但後來澄清說他誤解了問題,以為是關於他為軍事承包商的機密工作。就在《新聞週刊》文章發表後,真正的中本聰在長時間未活動的 P2P Foundation 帳戶中發布:「我不是 Dorian Nakamoto。」

Craig Wright,一位澳大利亞計算機科學家,曾公開聲稱自己是中本聰,甚至為比特幣白皮書註冊了美國版權。然而,他的聲稱被廣泛否認。2024 年 3 月,英國高等法院法官 James Mellor 堅決裁定「Wright 博士不是比特幣白皮書的作者」,而且「不是以中本聰的名義採用或操作的人」。法院認定 Wright 提交的證據文件是偽造的。

其他候選人包括 Len Sassaman,一位密碼學家,他的紀念碑在2011年去世後被編入比特幣區塊鏈;Paul Le Roux,一位犯罪程序員和前卡特爾老大;最近則是 Peter Todd,一位在2024年 HBO 紀錄片中提到的前比特幣開發者。2024年,HBO 上線了一部名為《 電子貨幣:比特幣之謎》的紀錄片,調查中本聰的身份。該 HBO 中本聰紀錄片將 Peter Todd 列為潛在的中本聰,基於聊天記錄和他使用的加拿大英語。Peter Todd 中本聰理論依靠零星的證據,包括 Todd 說的一條關於中本聰最後一篇帖子的技術性問題的聊天消息。 Todd 稱這些猜測為「荒唐」及「無理取鬧」。有些理論認為中本聰可能是一群人,而不是個人,可能包括上面提到的幾位人物。

中本聰為何保持匿名:比特幣隱藏的智慧

圍繞中本聰身份的神秘並不僅僅是一個未解之謎——它是比特幣去中心化特性的根本。通過保持匿名,中本聰確保了比特幣不會有一個中央權威或領導權,其意見或行為可能對其發展產生過度的影響。

如果中本聰保持公開,他們可能會成為比特幣網絡的中心故障點。政府機構可能會對他們施壓、威脅或將其逮捕。競爭的利益可能試圖賄賂或脅迫他們。他們的聲明會產生巨大影響,可能導致市場波動或網絡分裂。

中本聰的消失也保護他們免受物理威脅。隨著擁有數十億財富,他們可能會成為敲詐、綁架或更糟糕的受害者,假如身份被識破的話。不為人知的身份選擇讓他們在創造獨立繁榮的同時,得以過上平靜的生活。

一些人推測中本聰消失是為了防止比特幣過於集中在其創建者周圍。通過撤出,他們使該項目真正成為社區驅動,不再由單個人對其發展產生過大的影響。這與密碼朋克哲學的去中心化系統相符,這些系統獨立於個人角色而運行。

或許最重要的是,中本聰的匿名性加強了比特幣的核心精神:信任數學和代碼而非個人或機構。在一個設計用來消除對受信任的第三方需求的系統中,創造者匿名完美體現了比特幣不需要用戶信任任何人——甚至不需要發明者本身。

儘管有關中本聰法律身份揭示的眾多聲稱和推測,沒有可信的揭露出現。有人聲稱中本聰法律身份揭示會損害比特幣的去中心化精神,而另一些人則渴望確認創造者的身份。2023年10月,關於計劃於2024年10月31日(比特幣白皮書發表16週年)進行法律身份揭示的謠言開始流傳,雖然大多數專家駁斥了這些說法,認為它們毫無根據。

黑暗角落的電腦與手:可能是中本聰

從 HBO 紀錄片到 Vans 系列:中本聰的文化影響

隨著比特幣接近其 17 周年,中本聰的影響力已遠遠超越了他們創造的加密貨幣。2025年1月,比特幣達到其當前歷史新高,超過$109,000時,中本聰的理論淨資產短暫超過$1200億,將他們置於全球十大富豪之中——儘管他從未花過他們財產中的一分錢。

中本聰被紀念在世界各地的實體紀念碑中。2021年,一座中本聰的青銅半身像在匈牙利布達佩斯揭幕,特點是一張由反光材料製成的臉,觀眾可以看到自己,象徵著「我們都是中本聰」這一理念。另一座雕像矗立於瑞士盧加諾,該城市已接受比特幣作為市民支付手段。

2025年3月對於比特幣採用來說是一個分水嶺,當時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創建了一個戰略比特幣儲備和數字資產儲備,這代表著將比特幣整合到美國金融體系中的第一個重大步驟。這一發展,許多早期的比特幣愛好者可能無法想像,展示了中本聰的創造已經從一項小眾技術實驗演變為國家層面公認的價值儲存手段。

中本聰的語錄已成為加密貨幣社群的指導原則。像「傳統貨幣的根本問題在於需要信任才能運作」和「如果你不相信我或不懂,我沒有時間試圖說服你,抱歉」這樣的聲明經常被引用來解釋比特幣的目的和哲學。

中本聰的影響力已超越技術領域進入流行文化。數個服裝品牌出現,使用中本聰的名字,商品如中本聰T恤在加密愛好者中變得流行。2022年,街頭服飾品牌 Vans 甚至推出了中本聰 Vans 季度限量版,強調了這位神秘創造者如何成為文化偶像。中本聰服裝現象展示中本聰如何從加密貨幣創造者轉變為數碼革命和反文化的象徵。

除了比特幣本身之外,中本聰創新的區塊鏈技術催生了一整個去中心化技術行業,從像以太坊這樣的智能合約平台到挑戰傳統銀行業的去中心化金融應用。全球各地的中央銀行正在基於區塊鏈原則開發自己的數字貨幣,儘管這些集中化版本與中本聰的無信任願景存在重大差異。

隨著加密貨幣採用繼續增長,估計到2025年全球有5億用戶,中本聰的缺席已成為比特幣神話的一部分——一位創造者,將世界帶入了一場革命性技術,然後消失,讓它在沒有集權控制的情況下自然發展。

結論

當中本聰象徵性地50歲時,他們的身份仍然是一個謎,但他的遺產通過比特幣的不斷成功而茁壯成長。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團體,中本聰的創造通過提供真正的去中心化而改變了金融。今天,像 MEXC 這樣的平台通過提供安全、高效的比特幣交易方式來尊重這一願景。準備參與中本聰的革命性遺產嗎?創建你的 MEXC 帳戶,在一個體現了比特幣神秘創造者倡導的可及性和金融自由原則的平台上開始你的加密貨幣之旅。

常見問題:中本聰何時發佈了比特幣白皮書?

中本聰何時發佈了比特幣白皮書?

中本聰於2008年10月31日在metzdowd.com的密碼學郵件列表上發佈了題為《比特幣:一個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的比特幣白皮書。

到2025年,中本聰的身價是多少?

根據估計,中本聰持有75萬到110萬比特幣,以當前每枚約$85,000的比特幣價格計算,到2025年4月,他們的淨資產約為$638億到$935億。

中本聰還活著嗎?

沒有人確定中本聰是否還活著。他們最後一次確認的通信是在2011年4月,自此之後,他們沒有公開使用任何已知的帳號或移動他們的任何比特幣。

中本聰擁有多少比特幣?

區塊鏈分析顯示中本聰控制著75萬到110萬比特幣,這些比特幣是在比特幣誕生的第一年挖出的,從那時以來這些硬幣一直未被花費。

為什麼中本聰保持匿名?

關於為什麼中本聰選擇匿名性存在多種理論:為了在考慮到他們巨大的財富情況下保護個人安全,為了防止對比特幣的影響力集中化,為了避免監管審查,或為了確保比特幣能夠根據其技術優勢而不是創造者的身份來判斷。

中本聰出生日期具有什麼意義?

中本聰在P2P基金會資料中的出生日期——1975年4月5日——引用了貨幣史中的兩個重大事件:1933年4月5日,第6102號行政命令在美國使私人擁有黃金非法,而1975年,美國人再次被允許擁有黃金。這個日期象徵著比特幣作為超越政府控制的數字黃金的目的。

加入 MEXC 並立即開始交易